在台灣紅葉棒球隊風靡全世界之前,1929年,台灣擁有一支「三族共和」嘉農棒球隊,新教練以「進軍甲子園」為目標,採取斯巴達式的嚴厲態度訓練球員,原本散漫的球隊在一年多的魔鬼訓練與屢屢落敗的刺激下,漸漸激發球員的求勝意志與前進甲子園的決心。1931年,嘉農棒球隊一路過關斬將,打敗由日本人所組的常勝冠軍「台北商業隊」,成為首支在濁水溪以南並且贏得全島冠軍的野球隊外,更代表台灣去日本征戰甲子園。在五萬五千名觀眾面前,嘉農球員們奮而不懈的決心與永不放棄的精神感動了現場所有觀眾。
"KANO"是魏德聖導演監製的電影, 雖說是部國片, 但可能為了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, 幾乎都是講日語摻雜了一些台語, 內容講述日據時代第一支由漢人、原住民和日本人組成的嘉農球隊, 在經費拮据且從未贏過一場球的囧境中, 依然憑著過人的毅力與決心, 打敗身為棒球比賽常勝軍的北部學校, 代表台灣打入甲子園, 甚至獲得了亞軍。非常熱血感人, 尤其在球員問近藤教練"可以哭了嗎?"那段...真的很催淚, 完全勝過去年一堆斷在奇怪地方的"第2集電影"...
另外還有網民熱心的列出電影與歷史不符的地方, 蠻有意思的:
- 嘉南大圳1930年4月竣工,編劇陳嘉蔚、魏德聖為配合第17屆夏季甲子園而變成1931年。
- 嘉義市噴水池在1927年完工,曾出現於陳澄波的畫作「夏日街景」;但電影中的1929年嘉義卻仍在施工中。
- 嘉義車站於1933年改建為現今站體。但劇中1944年的場景,嘉義車站仍為舊站體。
- 片中出現之火車頭為1936年製造的CK124,劇中的1931年實際上不可能有此種車型。
- 1931年,第17屆夏季甲子園的決賽中第九局的打擊順序與歷史不合,因為上松耕一於第1、4、6、8局分別上場,打擊成績則為三振、滾地球刺殺、界外高飛接殺及三壘安打各一次;第九局沒上場,因此不可能被三振;結果電影中硬是出現「不存在的第九局」,讓上松在一出局滿壘時被三振出局。且最後一棒打者也並非吳明捷。
- 1930年代,尚無滑球、伸卡球的名稱,而在片中近藤教練卻教球員練打這兩個球種。
- 漢名為羅保農的阿美族嘉農棒球隊左外野手日本名平野保郎,人稱「嘉農核彈頭」,但歷史上的核彈頭最早的紀錄是在二戰末期的1945年,「核彈頭」這個名詞在1931年當時並不存在,因此也不可能會有「嘉農核彈頭」之稱號。
- 吳波為臺南廳楠梓坑支廳(今高雄市橋頭區)人,不可能整天騎著腳踏車去看嘉農球員練球。
- 因畢業而未能參與1931年比賽的兩位學長大江光夫、齋藤公好為虛構人物,史實上並無此二人。
-
半數隊員超過一般高校生年齡的19歲,演員卻找少年呈現。不過當時甲子園並無規定參加選手的年齡上限,直到1942年後才規定球員不可超過19歲。
0 意見:
張貼留言